中国军转民版权信息

主管单位: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

主办单位:中国和平利用军工技术协会

编辑出版:《中国军转民》杂志社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8-5874

国内统一刊号:CN 11-4014/N

期刊级别:国家级

语   言:中文

周   期: 半月刊

出 版 地:北京

邮发代号:80-450

开  本: 大16开

投稿邮箱 :bianji7@126.com

新闻动态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正文

残疾女孩杜鑫波:从无力到有力

发布时间:2019/07/02 阅读数:562

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记者 张文凌

患有残疾的女孩杜鑫波,再次攀上了人生的又一个高峰。

高中毕业,杜鑫波向母校表达谢意。

6月29日,杜鑫波和妈妈到学校递交了高考志愿。她的第一志愿是中央财经大学会计学、财务管理。

杜鑫波的高考成绩为662分,在云南全省164840名理科考生中名列1229名。

高考前,老师和爸爸妈妈都为她捏了一把汗,他们担心,杜鑫波那如同幼儿一样混乱的书写是否能顺利通过高考阅卷。

为了让她完成高考试题,杜鑫波所在的昆明第十中学向教育部门申请了“残疾高考生”的高考延时,她获准每门考试时间延长30%。所有学生都交卷后,两名老师继续对杜鑫波进行监考。延长出来的30%时间,让杜鑫波得以全部做完高考试题。因用尽全身力气写字,考试期间她大汗淋漓,浑身湿透。

当杜鑫波一个人走出考场、慢慢走到在校外等待她的妈妈身边时,她说:“妈妈,我手疼,我要休息一下。”

与正常孩子不同,杜鑫波的10年寒窗,大部分时间都是用来训练写字:把字写进田字格里。

事情发生在出生的那一刻。因为大脑缺氧,杜鑫波变成了另外一个人:对外界都没有反应、不会说话,身体发软、不能直立。当得知女儿患上的是 “运动功能障碍”时,杜鑫波的父母感觉“天塌下来了”。

这是一场医疗事故。尽管最终杜鑫波的家庭赢了官司,但却是“惨胜”:不多的补偿和不可逆转的残疾。

在到武汉、北京等地求医过程中,杜鑫波的父母渐渐知道女儿的残疾,尽管不能完全治愈,但是可以通过训练来改善功能。

艰难的康复训练是从2岁开始。为教杜鑫波发音,妈妈用一个压舌板来挑她的舌头,用手扒开她的嘴去调口型,让她学会发哪个音,舌头动到哪个位置,嘴唇扩到哪个形状,直到她学会配合吐出一个字,再到说出一句虽然含糊但完整的话。

学习站立、走路和上下楼梯是从4岁开始的。身体发软的她首先要学会站立,刚开始,站一秒就倒了下去,后来慢慢站稳了,妈妈便把她放在腿上,训练她的平衡,然后再教她使用肌肉力量来学习走路;走路学会后,是学习上下楼梯。那天,站在家门口的楼梯上,无论妈妈怎么鼓励,杜鑫波就是不敢迈出脚。沮丧的妈妈拿起棍子,朝女儿的屁股上抽打,杜鑫波撕心裂肺地大哭。邻居心疼地劝妈妈别为难孩子了,妈妈哭着说:“她和别人不一样,如果这次原谅了她,她可能再也学不会了”。

自强不息的杜鑫波 昆明第十中学供稿

从4岁到7岁,妈妈用3年时间教会了杜鑫波走路和上下楼梯。在杜鑫波的记忆里,爬楼梯的日子“不堪回首”。当她左一只脚右一只脚努力爬上几级台阶后,因为站不住又滚了下来。每天,妈妈陪着她从1楼爬到6楼,再从6楼下到1楼,上午4次,下午3次。因为走路不稳,她常常摔跤,但妈妈从不扶她,而是教她如何寻找支点自己爬起来。

最艰难的训练是写字。直到今天,写字仍然是杜鑫波每天练习的功课。

杜鑫波感谢父母对她的养育之恩。

当年只有4岁的杜鑫波因为身体发软,腿不停晃动坐不稳,爸爸妈妈只能用布带把她的脚和桌子捆在一起,才能让她的手稳定地放在桌上。这个动作,训练了一年。之后,妈妈把笔塞进她握得很紧的拳头里,让她画画、写字。她练铅笔、毛笔、碳素笔,手上磨出了血泡和老茧;每一次写字她全身肌肉紧绷,汗流浃背;从拿笔到在纸上落下第一笔,再到写出歪扭不清的字;从把字写在大楷本上,再写到拼音格、作文格里,杜鑫波用了10年时间。她记得,有一次因为写不进格子里,妈妈不准她吃饭,从下午2点到晚上7点,全家人都饿着肚子。

7岁时,虽然杜鑫波走路摇摇晃晃,写字说话都很吃力,但她的父母认为她应该和正常孩子一样进入学校上学,而不是特殊教育学校。为此,他们专门训练她上厕所不用马桶。

然而报名并不顺利,杜鑫波妈妈找过的学校都拒绝了她,直到他们来到昆明市盘龙区青云小学,在获得校长的承诺后,妈妈牵着杜鑫波走进盘龙区教育局,诉说了他们的经历,区教育局立即安排青云小学接收了不属于学校辖区招生范围内的杜鑫波。

“我和他们素不相识,但他们给了我们机会”。杜鑫波妈妈说。

上学后,学习的最大障碍是写字。这个普通孩子轻易能做到的事,对杜鑫波却是“天大的困难”。

“冬天我们都穿着羽绒服,她只穿一件薄衬衣,一写字就满头大汗。”高中班主任吕孟洋说。

有的作业老师让她免做,有的作业自己完成,有的由她口述,父母代笔。

她的英语书写像蚯蚓一样,难以辨认;中国字写到作文格里,常常叠加在一起。为了通过考试,父母和老师帮她设计了考试方案:会做的题保证不错,最后一道压轴题书写过程太长,放弃;语文和英语作文放弃字数,用优美的词汇、句型、动人的内容来弥补书写的不足。杜鑫波的高考成绩 昆明第十中学供稿

此次高考,杜鑫波的英语144分,语文129分,吕孟洋分析,“是她的内容打动了阅卷老师”。

上学以来,杜鑫波表现出了与众不同的天赋和学习能力:她喜欢阅读,四大名著读了5遍,“每一次读都有不同的感悟”;她的听力和记忆力极好,新概念英语听两遍就能默下来,错误很少;虽然说话困难,但她上课会举手回答问题,尽管老师和同学都会耐心听她讲,但她觉得“耽误了大家的时间”,便把问题记在便签纸上,下课后去办公室找老师问;她上学从不迟到。即使在假期,她也从不睡懒觉,每天早上8点起床学习看书;她不玩手机,不迷恋游戏,也不网购。

她成绩名列前茅,是学校获奖最多的学生之一:2017年,她先后获得全国高中学生化学竞赛云南省预赛一等奖、中央电视台“希望之星”英语风采大赛晋级资格、当选“昆明美德少年”;2018年,获得全国中学生生物学联赛二等奖,被评为昆明市“三好学生”。

杜鑫波(右一)和同学们的毕业照 昆明第十中学供稿

杜鑫波(右一)和同学们在一起 昆明第十中学供稿

杜鑫波的绘画 昆明第十中学供稿

高考之后,杜鑫波与班主任吕孟洋激动地拥抱 昆明第十中学供稿

从小学到高中,杜鑫波父母就是她的家庭教师和学习助手。在杜鑫波眼里,地质工程师的爸爸是一个“理科通才”,数学物理化学英语,哪科掉下来,爸爸就帮她补哪科;妈妈早在10年前辞掉了工作,成为女儿的“全职妈妈”。他们从不参加朋友聚会,“因为这样会占用她康复训练的时间”;这个曾经性格温和的女人,会在女儿不想训练的时候焦虑得大发脾气。“我不能陪她一辈子,到一定时间就得靠她自己”。她教会女儿用意志力控制住拿杯子的手,不让杯子摔碎;教会女儿吃饭、洗脸、洗澡、叠被子、上厕所;她教育女儿坦然面对自己的身体缺陷,不回避别人的异样眼光;为照顾女儿,她甚至在自己父亲病重时无法到床边守候,对父母充满歉疚。

良好的家教、开朗的性格、阳光的笑容,杜鑫波在班上总是给同学们带来正能量的影响。高中毕业前夕,有同学给她留言:“你是一个特别的人,却有坚强的意志;你是一个无力的人,却有有力的心灵”。

杜鑫波的绘画 昆明第十中学供稿

杜鑫波的绘画 昆明第十中学供稿

从无力到有力,杜鑫波觉得她“很幸运”,爸爸妈妈没有放弃她,学校没有将她拒之于门外;高考前夕,昆明第十中学和盘龙区教育局的老师们,共同为她申请到了改变她命运的高考延时。

“我现在还做不了什么,我只能用好好学习、好好锻炼、好好生活,来回报大家。”杜鑫波说。


文稿来源:中国军转民杂志社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