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军转民版权信息

主管单位: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

主办单位:中国和平利用军工技术协会

编辑出版:《中国军转民》杂志社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8-5874

国内统一刊号:CN 11-4014/N

期刊级别:国家级

语   言:中文

周   期: 半月刊

出 版 地:北京

邮发代号:80-450

开  本: 大16开

投稿邮箱 :bianji7@126.com

新闻动态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正文

一块屏幕连通城乡教育“高速路”

发布时间:2019/06/29 阅读数:551

本报记者 柯进

每周,固定时间、固定地点,江西井冈山、陕西延安、贵州六盘水等革命老区都会有一群孩子坐在课桌前翘首以待,期待几千里外北京王府学校和大连嘉汇教育集团的“卫星课堂”。

“教育+科技”这种教育脱贫实践,实现了从过去捐助图书、多媒体教室、选派教师到偏远山区支教,向借助卫星、网络直播技术,贫困地区中小学与教育发达地区名校同步上课的一次完美转身。

“卫星课堂”开启教育扶贫路

扶贫必扶智,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接受良好教育,是扶贫开发的重要任务,也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近年来,国家把发展教育扶贫作为脱贫攻坚的治本之策。

时间回到2018年12月29日,随着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大连市教育局、六盘水市教育局和大连嘉汇教育集团四方联手,签署支持六盘水教育发展合作框架协议。这意味着六盘水市第三中学孩子们的课程表上多了一项新内容——“外教卫星课”。

此举开创了脱贫攻坚精准扶贫支教的新模式。北京王府学校校长王广发说,这是在政府对政府扶贫模式外调动整合更多社会资源参与精准扶贫、精准支教的一种新尝试。

“卫星课堂”主要源于北京王府学校“星火燎原”远程卫星教学项目。早在2013年项目启动之初,江西省井冈山中学就成为该项目的首所对接学校。随后2016年,延安的远程卫星课也正式开通。

建设卫星教室、协调师生试讲、设计课程、制订教学计划……自此,这条利用卫星助力教育扶贫的路径日渐清晰。

一块屏幕实现师生实时互动

“Hello,everyone!”“你们好吗?”伴随着屏幕上外籍教师的亲切问候,几千里外的孩子们对着大屏幕挥手、打招呼。

“身临其境!”这是井冈山、延安、六盘水的孩子们提起对那块屏幕的感受时,不约而同用到的一个词。

让孩子们印象深刻的“卫星课堂”,除了有上课常用的白板、投影仪和课桌椅外,还配备了多个摄像头和屏幕。教师和学生的每个动作、每个声响都可以全方位、多角度地实时传播,双方可随时加入到课堂的提问、对话和练习中。

“外教们纯正的发音、幽默的语言,使原本枯燥的语言学习变成了一种精神享受,仿佛站在孩子们面前,每周的外教课也成了孩子们内心最真切的期盼。”井冈山中学一名教师说。

大连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与常见的网络学校相比,“卫星课堂”的教学实现了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媒体的应用与展示,较好地保障了教师与学生的实时互动。基于相对较贵的建设和师资成本,“卫星课堂”目前既是东西部教育扶贫工作的信息化实践引领者,也是“互联网+教育”的重要构件。

“希望每天都有‘卫星课堂’”

井冈山中学学生李睿一最早接触“卫星课堂”时,还是在初一年级。那时,他每次上完英语课回到家总爱说个不停:今天老师讲了什么有趣的话题,与老师进行了几次英语对话,学到了哪些句型等。“以前,总认为学得已经很好了,上了外教课后才知道自己的听力水平、表达能力还很差。我一定要好好学习英语,总有一天能和外教老师流利地对话。”李睿一说。

“希望每天都能有‘卫星课堂’,都能上外教课。”六盘水市第三中学一名学生在第一堂“卫星课堂”体验后兴奋地说。

这正是“卫星课堂”的魅力。虽然相隔千里,但它依然能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孩子们学习英语的热情。这种潜移默化来自外籍教师的授课方式——善于通过面部表情、手势动作以及充满赞赏的话语,肯定学生提问,尊重学生不同见解,赞赏学生创新。

从一开始只能听懂40%—50%,到最后能听懂80%—90%。在2018年高考中,井冈山中学参加“卫星课堂”的学生取得了英语单科最高145分、平均122分的喜人成绩;延安中学参加“卫星课堂”的学生取得了英语单科最高146分、平均137.63分的优异成绩。

其实,在最初跟班上课时,每名教师都担心孩子们跟不上外教的进度,担心他们不敢张嘴。但后来他们慢慢发现,孩子们的潜力无限。“每个孩子都应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这是孩子的愿望,也是每位教育工作者的心声,更是教育精准扶贫的题中应有之义!”王广发说。


文稿来源:中国军转民杂志社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