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军转民版权信息

主管单位: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

主办单位:中国和平利用军工技术协会

编辑出版:《中国军转民》杂志社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8-5874

国内统一刊号:CN 11-4014/N

期刊级别:国家级

语   言:中文

周   期: 半月刊

出 版 地:北京

邮发代号:80-450

开  本: 大16开

投稿邮箱 :bianji7@126.com

新闻动态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正文

叶澜:基础教育不能培养“只想考名牌大学”的孩子

发布时间:2019/09/21 阅读数:479

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记者 王烨捷

78岁的叶澜,是我国基础教育创始人、生命实践教育学派创始人、华东师范大学的终身教授。日前,在由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主办的“基础教育改革的中国经验、中国话语和中国道路”专题论坛上,她用一整天的时间全程听取了全国各路基础教育专家的发言后,上台脱稿即兴发言了近一个小时。

“小学的意义是什么?它应该是无忧无虑的,它能给孩子们一片明亮的天空,让孩子们的心里总是向着光明、向着善良,这就够了。”叶澜说,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时,正是她从小学二年级升到三年级的、在现在看来所谓的关键时期,当时的小学生活给她留下最深印象的不是学到了什么知识,而是各种各样的“小主人活动”,“抗美援朝时期,叫小朋友拿着纸挨家挨户去要阿姨们签名,要’和平签名’。让孩子们参与到一些离我们很近的政治活动中。这些活动,能’印’在我们心里。”

叶澜说,整个基础教育阶段,最后留给孩子的,应该是一颗“敞亮的心”。“小学、初中,你可以调皮捣蛋,可以学习成绩不好,你也可以不懂事,但你的’底色’应该是一个善良、光明的人;到了高中,你有这个心智了,可以开始思考人生了,考什么大学、什么专业、将来干什么,你要学会选择了。”叶澜说,学习成绩再优秀的孩子,如果只知道“我就要考名牌”,别的都不在乎,“那就完了!孩子一定要知道,自己未来到底要成为什么样的人。”

叶澜刚工作时被留在语文教研组,但这个教研组要求凡是没有参加过、没有教育实践经验的人,必须到沪小去锻炼两年。“当时我真的非常痛苦。下去的第一年焦头烂额,每个星期基本上是哭着回家,孩子太闹了、没办法、收不住。”叶澜说,教育理论和实践完全是两回事,“尤其是基础教育,这块如果做得不好或者缺失了,我们的上层建筑根本架构不起来。”

她说,基础教育要用全人类形成的共识以及对知识的热爱、兴趣、研究、好奇等全部融入,才能做好,“如果把兴趣、好奇、热爱丢了,我们就忘了什么是基础教育。”

叶澜说,教育再怎么改革,不能把“基础性”改掉,“我总说,谁看不起中小学老师,我先看不起他,因为他根本就不懂中小学老师在为人类做怎样的贡献,在为每个人的发展做怎样的贡献。”

除了2年小学教学经验,叶澜有32年时间都在研究基础教育学科,后来与华师大二附中一起合作研究语文教育。她最常干的事,就是和一群小学三年级的老师在一起研究“到底怎样培养学生的能力”。总结下来,大量阅读必不可少。

“三年级开始,就让孩子贪心地读。”叶澜说,三年级开始,孩子哪怕是囫囵吞枣地阅读,也是有价值的,“语文老师在课堂上把课讲好,然后让孩子’吃野食’,吃得越多、越丰富,他将来越会探索、越会读书。”

其次,就是写作文,“我们那个时候是一个星期一篇作文,一个读、一个写。这些孩子后来到了二附中去,这个班在二附中是非常好的一个班。”

叶澜说,现在有一种对“素质教育的误解”,认为“语数外”是应试教育、音体美才是素质教育。她认为这种说法“太奇怪了”,“语数外不是一个人素质的重要构成吗?所以这种分法是错误的。不能把应试和素质对立起来,如果对立起来且不说这个素质教育讲什么,我认为,你是抬高了应试。”叶澜认为,不同层次的东西是不能比的,有相对的一致性才能比,“许多我们的提法,有时候太随便,我们比较容易出口号,因为口号也比较容易被记住。”

叶澜透露,她对基础教育的研究不会停止,“接下来,我要把中国教育学、生命实践教育学的建设再补几个缺。其中有一个’缺’,就是教育和自然的关系。”

她介绍,教育与自然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这从近年来研学旅行的兴起就能看出端倪,“有太长一段时间,我们的教育丢失了’自然’。”她说,基础教育回归自然将会成为未来的大趋势,“其实商人比我们教育学者敏感得多,他一看就知道研学旅行是一个很赚钱的方向,所以他投入大量的精力去做这个。”


文稿来源:中国军转民杂志社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