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军转民版权信息

主管单位: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

主办单位:中国和平利用军工技术协会

编辑出版:《中国军转民》杂志社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8-5874

国内统一刊号:CN 11-4014/N

期刊级别:国家级

语   言:中文

周   期: 半月刊

出 版 地:北京

邮发代号:80-450

开  本: 大16开

投稿邮箱 :bianji7@126.com

新闻动态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正文

生态文明视域下“以人为本”的新解读

发布时间:2019-05-07 阅读数:637

  作者:刘雪

  摘 要:十八大上着重强调了生态文明,并将其列入了五位一体发展规划中,生态文明逐渐成为一种视角,人民作为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本文在当今生态文明视域下从人与自然关系及人与社会关系中对 “以人为本”这一概念有了新的解读,目的在于使人们能够充分理解“以人为本”的含义,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以及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中国而努力。

  关键词:生态文明;以人为本,自然,社会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首次指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人民为本是“以人为本”的基本内涵和精神实质,而人与自然意义层面上的人类为本或人人为本是“以人为本”的内涵之一。在十七大报告中同时也是第一次将“生态文明”这个概念列入党的报告中。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人类对生态文明的关注日益增加,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将生态文明建设列入五位一体发展规划中,第一次提出“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建设美丽中国”,并且深刻阐述了生态文明的重要性,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史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的总部署。自此生态问题将与政治,经济,文化的地位齐平,而生态文明也有原来简单的一个词汇发展成为一种事业,一种趋势,在生态文明“以人为本”被赋予新的理解。

  一、生态文明下人与自然关系中的“以人为本”

  马克思在论述人对于自然界的依赖性时写道:“自然界,就它本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人靠自然界生活。这就是说,自然界是人为了不致死亡而必须与之不断交往的、人的身体。所谓人的肉体生活和精神生活同自然界相联系,也就等于说自然界同自身相联系,因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①人与自然协调发展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核心。虽然人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并且永远属于自然界,而人作为能动的主体又能够认识和改造自然界,人与自然界是相辅相成的。以唯物史观的角度出发“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②生态文明突出的是人与自然的相互交融,人们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必须尊重自然规律,保护自然,不能肆意妄为,盲目破坏。在当代科学技术,社会生产力和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的条件下,如果忽视了日益严重的影响到子孙后代以及整个人类社会的问题,将会带来严重的后果。可持续发展要求我们在利用自然的同时必须遵循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要为子孙后代造福。生态文明并不是要求人们一味地服从大自然,在大自然面前无所作为,而是应当在把握自然规律的基础上改造和利用自然,让自然为人类服务。人与自然关系上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人或者人类为主题,深刻认清人与自然界中主题与客体,改造与被改造之间的关系,而不能混淆这种关系。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而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来源是唯物史观,所以为了认清“以人为本”的含义,必须从唯物史观出发,唯物史观主张的以人为本不是人们在自己的实践中可以为所欲为。的确,以人为本的提出是将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但是我们既要看到眼前利益更重要的是要兼顾到长远利益,我党一直坚持将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根本出发点,这确实没错,人民只有解决了生存问题,才能更好的发展,人的素质才能不断提高。根据马斯洛的层次需求理论来说,人的欲望是不断膨胀的,当人满足了所有关于物质的需求时,便希望得到精神上的满足,所以现代人往往更加向往最原始,纯净自然的生活环境。我认为在生态文明中实现“以人为本”是以人为本观念的最高境界,这说明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和生存权利都以得到了满足。这就在不断的警示我们,人们在追求经济利益的同时要兼顾环境,那些为了满足利益而导致资源环境严重浪费,生态环境严重破坏,安全事故频繁发生的“发展”严重损害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社会主义制度下的“以人为本”是为了让人们更好的生活,满足人们更多的生活需要,而在生态文明中的“以人为本”是为了让人们更健康,更长远的生存。

  二、生态文明下人与社会关系中的“以人为本”

  中共中央提出“以人为本”考虑到的是人的全面发展问题,人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每个人的素质提高了,整个社会的素质才能提高,所以说“以人为本”这一概念的提出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需要。在生态文明下理解“以人为本”是要认清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环境中的地位和作用,这里的“以人为本”同我党提出的以人民利益为本是一致的,但在生态文明条件下更关注的是人民对于生存和生活环境方面的利益以及兼顾对生态环境和生态文明进行保护的义务。人民不是单独的生存在社会中的,人们相互之间的交往活动构成了一个有机的人类社会,因此每个人的行为都会影响到整个人类和整个社会的生存和发展。

  在满足人民现实生活需要的问题上,以人为本应当从人类整体利益出发,协调全人类活动,为子孙后代造福。一方面,人类作为一个整体存在着共同的利益,另一方面,每个人的活动都会作为人类实践活动的一部分而影响自然界及其与人类的关系。人类社会是由个人集合而成的人民群众构成的,人民群众是社会的主体,人民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是改变世界推进社会变革的主要力量。马克思在阐述人的本质的时候说到“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就将人放在了社会发展的主导地位,而在人与自然和社会这三者之间,自然是人类改造世界的基础,为人类社会提供了必不可少的物质条件,人类是这一活动的主要执行者,是主导力量,在人类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不断形成了人类社会。

  在社会领域,以人民根本利益为本,就必须把每一个人都与物区分开来,正确对待人类社会的每一个成员,既包括人民群众的每一个人,也包括人民范畴之外的每一个人,实行社会主义和人道主义。在社会化大生产过程中,必须在遵循其客观规律的基础上用科学的理念和方法去处理社会发展过程中的矛盾,优化资源配置,使自然资源得到充分的发挥和利用,已完成最大限度的节约,是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达到良性循环,只有使生产、分配、交换、消费这些环节按顺序合理进行,才能使人民的权益得到保障,才能够真正的实现可持续发展,切实做到“以人为本”。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2]《当代中国科学发展观学习读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4年3月第1版

  [3]《科学发展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科学教育出版社2010年6月第1版

  [4]《科学发展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2月第1版

  作者简介:

  刘雪(1988~)女,黑龙江黑河人,哈尔滨师范大学政法学院2011级硕士研究生,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业。


文稿来源:中国军转民杂志社编辑部